
Created By
William Tong
巴雷爾路
布面丙烯

Curator
Luke Chapman
「桶路」體現了當代人們對將傳統繪畫技巧與大氣水彩效果相結合來記錄過渡性沿海空間的興趣的復甦。藝術家採用了複雜的視覺策略,將觀察的精確性與對地點的情緒反應融合在一起。 該作品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其對基礎設施的處理方式——特別是它如何將延伸到水中的桶呈現為一種創造了自身生態系統的新形式的景觀元素,而不是環境侵入。陸地與海洋、人類建築與自然過程之間的閾值空間成為更廣泛的環境關係的隱喻。 這件作品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技術混合性。藝術家在平衡水彩畫的流動性(尤其是在天空和水中)與水墨線條所提供的結構完整性方面表現出了出色的控制能力。這種技術方法反映了對界限的概念關注——記錄與表達之間、自然環境與建築環境之間的界限。 對於那些對涉及環境主題而非說教的當代風景藝術感興趣的收藏家來說,「桶路」提供了一種細緻的視覺冥想,即人類幹預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融入自然系統。作品與城市素描和戶外繪畫的傳統相呼應,同時徹底解決了當代的生態問題。 該作品讓觀眾思考功能性物件(桶)如何從功利目的轉變為創造新的空間關係和生態系統——這種轉變引發了關於環境適應和工業材料後續壽命的更大問題。透過這種沉思的方式,藝術家將可能被視為沿海垃圾的東西轉化為關於無常和融合的詩意的視覺陳述。
About
this Artwork
《桶路》描繪了一幅海岸風光,以精緻的水彩畫和精確的水墨線條的獨特組合呈現出來。構圖呈現了從港口或碼頭向公海望去的景色,一組引人注目的桶狀物體排列形成了一條從前景延伸到水中的道路或堤道。調色板主要由柔和的青色、淡綠色、沙赭色和精確的黑色線性元素組成。上部以柔和的綠色和桃紅色調的垂直條紋為特色,在場景上營造出類似天篷的效果。電線或漁網縱橫交錯,為自然環境增添了一層人類基礎設施。中間場景展現的是寧靜的海景,淡藍色的天空上點綴著柔軟的白雲。前景由風化的木結構(可能是碼頭樁、柵欄或漁具)構成,以鬆散但精確的筆觸呈現,捕捉其紋理特質,同時保持素描、短暫的品質。植被從建築物中探出頭來,暗示著一個半廢棄或自然再生的人類環境,其中基礎設施和自然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

Created By
William Tong
About
this Artwork
CHARACTERISTICS
- SIZE
122 x 92 cm | 48 x 36 in
- Yea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