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ated contemporary art: Where emerging talent meets established voices, building tomorrow's collecting community
Highlighted articles
Featured Artists

Curator's Selections
Luke Chapman
Chapman的方法植根於藝術應該為所有人所接受的信念。

Hong Kong Express series, "No way to be good" (蕾絲書法—沒有辦法做乖乖)
by Luke Chapman
使用蕾絲作為墨水尤其令人心酸;它將傳統的書法實踐轉變為關於身份和記憶的當代對話。該系列中的每件作品不僅是對過去的致敬,而且還參與了有關香港文化遺產、懷舊和現代生活複雜性的持續對話。

- 酯花邊雕塑
- 100.0 x 155.0 cm x 20.0 cm (39.37 x 61.02 in x 7.87 in)
HKD 55,000

More Dim Sum (更多點心)
by Luke Chapman
在 Francesco Lietti 的最新系列中,我們看到了香港脈動的城市活力和他獨特的混合媒體方法的巧妙融合。這件特別的作品以他標誌性的媒體與畫布上的樹脂組合創作而成,以近乎爵士樂的節奏捕捉了城市的垂直性,建築物像現代主義樂譜上的音符一樣搖擺。

- 布面油畫
- 90.0 x 60.0 cm (35.43 x 23.62 in)
HKD 33,000

Dawn2020(曙光再現)
by Luke Chapman
當代中國墨畫 曙光乍現系列 Mediha Ting 的《曙光再現》是一項關於轉變的研究,捕捉了第一道曙光衝破黑暗的靜謐氣息。一層層的金黃色、淡藍色和紫色相互融合,營造出一種動感——就像薄霧升起,或是太陽完全升起之前天空的移動。顏料的流動性、條紋和濺射以及可控的自發性賦予了作品一種有機的節奏。光不只是照亮;它向前推進,以一種既不可避免又令人深感震撼的方式消散了夜晚。

- 水墨設色紙本
- 240.0 x 160.0 cm (94.49 x 62.99 in)
HKD 121,000

尋路 2
by Luke Chapman
《尋路 2》繼續對工業景觀進行藝術探索,其情感基調與其姊妹作品相比發生了顯著轉變。先前的作品採用了冷色調的藍綠色,而這幅畫則引入了一種溫暖、幾乎懷舊的色調,將工業建築變成了一種近乎崇高的事物。 玫瑰金的氛圍處理暗示著黎明或黃昏——普通結構呈現非凡品質的過渡時刻。這種時間上的模糊性構成了這幅畫的概念基礎,顯示我們對工業景觀的感知會隨著背景和視角而改變。金色導航線在構圖中創造了視覺路徑,同時參考了燈塔信標、探照燈、甚至神聖的照明——要求觀眾重新考慮這些實用結構作為超越的潛在場所。 這部作品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在記錄衝動和情感反應之間進行了巧妙的協調。藝術家保留了工業建築的可識別特徵,同時透過大氣處理和構圖手段將其提升。這種方法既抵制天真的浪漫主義,也抵制憤世嫉俗的批評,而是採取一種微妙的中間立場,承認工業化的複雜遺產。 對於對當代風景畫感興趣的收藏家來說,《尋路 2》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考,即我們如何在人造且超越人類規模的環境中導航。作品成功地在實用結構中發現了意想不到的美,同時承認了它們的文化和環境意義。透過這種浪漫的工業美學,藝術家邀請觀眾重新思考傳統風景畫中通常被忽視的空間。

- 布面丙烯
- 150.0 x 100.0 cm (59.06 x 39.37 in)